线上买球官网-(中国)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窑业考古与文化遗产”京师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
发布时间:2023-04-06     访问次数:

4月1日至2日,由线上买球官网-(中国)官方网站陶瓷考古与艺术研究中心、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北京大学陶瓷考古与艺术研究所、故宫研究院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所、浙江大学文物保护和鉴定研究中心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窑业考古与文化遗产”京师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隆重召开。全国二十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以线上与线下的形式参与本次论坛。

论坛以理论和方法为中心,集中探讨了中国官窑与民窑的生产、贸易与传播等议题,分享了学科研究新动向、科技检测新成果和考古发掘新资料,并探讨中国古陶瓷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窑业考古与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等问题。

开幕式当天,国家法官学院副院长李晓民,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董竹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原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宋建忠出席,线上买球官网-(中国)官方网站党委书记耿向东,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孙华以及原北京大学陶瓷考古与艺术研究所所长秦大树参会并发言。耿向东表示,本次“窑业考古与文化遗产”论坛是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的讲话精神和指示,加强建设北京师范大学考古学专业的一项重要活动。孙华指出窑业考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前端工作,二者不可分割。秦大树认为北京师范大学是本次会议窑业考古的提出拓展了陶瓷考古的研究范围,同时提出文化遗产保护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会议第一项主题为“文遗传承”,孙华主持。孙华发表了题为《景德镇瓷业考古与瓷业遗产保护概说》的演讲,指出御窑厂遗址的范围边界、内部结构等需要通过考古调勘和发掘逐步查明才能定保护范围。翁彦俊以《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的建设与应用》为题,介绍了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的创立起因、方案、进展和规划,畅谈了共建共享的实验和数据平台理念,描绘了基因库在古陶瓷研究、鉴定、工艺复原,以及艺术和文旅的转化利用等前景。王光尧发表了题为《原始青瓷用途及性质管窥》的演讲,从原始青瓷的古今概念认定入手,探讨原始青瓷的用途和性质。位通以《基于本体的明清陶瓷瓷瓶术语体系构建研究》为题以明清时期陶瓷瓷瓶为例,构建瓷瓶概念体系,通过对概念形式化表达构建瓷瓶本体知识库并作为陶瓷瓷瓶术语规范体系的知识库,进而介绍基于本体的文化遗产术语体系构建的理论、方法,丰富文化遗产术语保护工作范畴。陈殿发表了题为《古籍版画图像校勘-以古陶瓷图像为中心》的演讲,以《天工开物》,《景德镇陶录》和《历代名瓷图谱》等三本书中古陶瓷图像为例,对古籍版画中图像结构,图像姿势,图像组合,图像命名,形色变化等差错进行系统认定,并以此总结出一套古籍版画图像差错认定形式及其校勘方法,进而为创建图像校勘学奠定基础。

第二项主题为“窑器撷英”,周思中主持。周少华发表了题为《中国瓷器的起源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演讲,认为瓷器的最早表现形态是青瓷。中国瓷器的定义不能以现代产业标准来表征。李鑫以《北魏平城铅釉陶器的样式来源》为题,系统梳理北魏平城时期釉陶器的类型,通过对比分析追溯平城釉陶的样式来源,并通过数量统计区分多种样式传统的比重,进而探讨北魏时期釉陶的整体面貌、文化源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崔剑锋在题为《汉代釉上彩陶瓷的发现与研究》演讲中通过科技分析上虞地区出土的一批汉代陶器发现这类陶瓷器表面施加有钙釉和铅釉的混合釉层,铅釉都施加于陶瓷器表面的水波纹等纹饰处,铅釉下层为钙釉,认为这类器物应该算最早的高温釉上彩陶瓷;对北方以陕西延安、河南济源等地流行的复色釉陶进行科技分析时,也发现了这类复色釉陶主要是以铅釉作为底釉,而其复色部分或彩的部分则主要以铅钡釉做的颜料作为绘画的主要基础釉,属于低温釉上彩釉陶。王筱昕发表了题为《建水窑的分期与装烧工艺探讨》的演讲,认为从窑炉和装烧工艺上看,建水窑与明代龙泉窑和南中国海周边仿龙泉窑更接近,特定工艺与越南北部的朱豆窑等窑场有关联,而对景德镇的模仿更多体现在器物造型和纹饰上。丁鹏勃发表了题为《论明代御器厂的设立》的演讲,通过景德镇洪武官窑瓷器的问世,结合21世纪初考古出土相关资料,认为明代御器厂乃明成祖朱棣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七月至十二月之间设立,洪武二年建立的名为陶厂,与后来的御器厂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周思中以《宋元景德镇湖田窑黑釉瓷》为题,认为蒋祈《陶记》中所述的“黄黑器”为湖田窑仿吉州窑、建窑的黑釉盏产品,因无自身特色,至元代用瓷风俗改变而结束。王文轩在题为《景德镇御窑青花瓷“铁锈斑”亚微结构研究》的演讲中对元明时期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样品中“铁锈斑”晶体的显微形貌、成分与结构的解析,认为不同样品“铁锈斑”区域析晶形态及分布的多样性是造成“铁锈斑”呈现众多视感的主要原因,进口或国产钴料烧制的青花瓷器上均可形成“铁锈斑”。赵梦在题为《古陶瓷艺术的当代艺术再创新》演讲中介绍了自己借鉴古陶瓷中含稻草成分的方法应用在创作陶瓷太湖石的成功案例。黄春茂在题为《瓷走向当代》的演讲中介绍了自己在设计APEC和G20等国礼瓷中融合的各种传统元素。

第三项主题为“古物新知”,周少华主持。徐华烽发表了题为《花瓷的产品及年代考辨》的演讲,通过分析花瓷的工艺脉络、出土地点和传播路线,指出从盛唐到晚唐时期,河南、陕西等地窑场生产的花瓷是瓷器中的创新产品和精品,行销路线从窑场沿交通要道至两京地区。吴若明以《瓜与洋葱的图像流动——兼论十七至十八世纪中国陶瓷技术的海外传播》为题,从瓷器典型纹样瓜与洋葱的一场图像流动谈起,分析早期麦森瓷器在器型和装饰技法上对奥古斯特二世收藏的亚洲陶瓷的模仿,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形成麦森瓷器丰富的器型和独特的装饰风格。瓜与洋葱的图像流动,不仅是装饰图像的比较分析,也是十七至十八世纪中国陶瓷技术海外传播的历史见证。项坤鹏发表了《古陶瓷视野下地域间的互动:以14-17世纪中国与西亚为案例的研究》的演讲,对14-17世纪元明时期中国瓷器大量输往西亚的龙泉青瓷、景德镇瓷器以及广东、福建和零星北方窑口瓷器等器物组合进行研究,进而探讨了精、粗两类瓷器亦通过海、陆流播的途径。丁雨以《空间的收缩?——元代景德镇陶瓷研究札记》为题,讨论了元代景德镇生产空间与生产模式的变化。高宪平以《明代景德镇民窑参与官方瓷器生产活动研究》为题,通过系统梳理民窑遗址发掘出土或发现的官用器物,并联系其它作为使用地点的相关发现,尝试勾勒出明代民间窑场参与官方瓷器生产活动的历史脉络和大致特点。彭晓云发表了题为《十九世纪上半叶中国陶瓷对外贸易发展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演讲,论述了19世纪上半叶随着欧洲制瓷业的萌芽和制度上对中国瓷器进口的限制,中国瓷器逐渐在欧洲市场失去主导地位,东南亚地区在此阶段成为中国陶瓷对外贸易中十分重要的外销市场。

在为期一天半的论坛中,与会人员热烈讨论交流,以学界前沿动态为关注点,展开广泛系统地思考,进一步促进了考古学科与艺术学科不同方法的碰撞与融合。


图片1.jpg